“学好英语、做好翻译”系列 第 7 部分 英语学习方略:以英语为新天地,以汉语为根据地
学英语或者翻译时,英语和汉语绝非水火不容的敌人。只要方法得当,我们不但可以学好英语,更能藉此提高汉语能力。学习英语时汉语是必要的拐杖,但这条拐杖只能在必不可少的时候才能用,不能养成依赖拐杖的习惯。当然,这是就外语学习时尽量避免母语不良干扰而言的。学英语时,我们无法也不能从零开始。我们以汉语形式“存储”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不但不会干扰我们的英语学习,反而会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用英语认识世界的能力。我们还可以把英语当成镜子,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将其与我们的汉语对比,发现自己的汉语能力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反过来促进汉语的学习。
词典的作用
词典是语言知识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初学英语和翻译时,主要使用英汉词典。原因显而易见:在开始时,我们对英语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这时,就需要在用汉语积累的各种知识和经验与英语中的相应知识和经验之间快速地建立起联系。英汉词典就能起到这个作用。
等我们以英语也掌握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后(大部分是从汉语“转移”过来的),我们就能继续乘风破浪,在用英语描绘的世界里飞翔。当我们想展翅高飞的时候,会发现英汉词典已经远远不够用了。这是因为,虽然汉英两种语言都很发达,大多数情况下汉语中的一个概念,在英语中也能找到,但因为汉英两种语言使用者看同一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人们生活的政治、经济、历史环境有很大不同,很多概念并非一一对应(例如,在常见的用法中,汉语中的“政府”不一定与英语中的 government 完全对等)。
这时,我们就需要英英词典来为我们揭开英语世界里的未知谜团了。在这个过程中,英汉词典永远是我们的“根据地”,在英英词典遇到了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可以从“根据地”找到支援。等我们在英语世界里也建立了一块“根据地”之后,在汉语中碰到的问题,也可以从英语那里得到支援。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学好英语必须“忘掉”汉语。其实,汉语不是学好英语的障碍,英语其实也能“反哺”我们的汉语学习(这时阅读汉英词典,有时会有恍然大悟的感慨)。两种语言越学越好,再加上翻译实践,那么我们的翻译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英语翻译中的一大误区
翻译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英译中,一个是中译英。一般人误认为英译中“简单”,中译英“难”。但实际上对“难易”的判断全看以何种标准来衡量译文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反而大都是英译中难,中译英简单。其原因就是二者的衡量标准不同:英译中时以“母语”标准来要求译文,而中译英时只以“外语”标准来要求译文。中国译员母语是汉语,翻译项目的委托方就要求译文要达到优秀中文书面语的标准。而英语只是中国译员的外语,因此在汉译英的项目中委托方不会“过高”要求译文的语言水平。如果委托方对英文译文有较高的语言质量需求,就会要求翻译项目执行方请外籍专家做不同程度的润色或者编辑。也就是说,想把英译中做好,译员需要把中文学得十分精通,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而做中译英时,不需要译员的英语达到多高的水平,只要达到委托方实际上并不苛刻的要求即可。
在国际上,一般惯例是译员只能把外语翻译成母语,而不能把母语翻译成外语。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外语再纯熟也只是外语,对它的驾驭能力远不及应有的母语驾驭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译员把母语翻译成外语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仍然是因为委托方对译文的要求“不高”所致,即委托方并不需要译文达到应有的母语水平。
一个人的外语水平能不能达到乃至超过他的母语水平,我不敢断言“不能”。但是,无论此人是否因荒废了自己的母语学习而没能让母语达到应有语言水平,我都敢断言的是,即使他可以把外语学得比母语还好,也只是凤毛麟角的个例,而个例是无法否定“一个人的外语不及母语”这个普遍规律的。
在英译汉或者阅读原版英文材料的时候用心揣摩、长期积累、提高英文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汉译英的能力乃是学习汉译英的正途。很多人在学习汉译英的时候总是痴迷于从并不地道的中译英译文里面学习所谓的翻译技巧。这是学习汉译英的一条不归路。虽然我们做汉译英的时候,译文很难达到英语母语的水平,但这并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向这一水平看齐。向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的英文译文学习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它们只在用作反面教材的时候才有意义。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别人的汉译英来学习他们的做法和经验,但他们必须是英文大家,其英文译文也必须具有母语的语言水准方可。
其实,我们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应该用在观察和学习上:在讲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英语是怎么说的?不要在那里枯坐冥想某句中文的话应该怎么“翻译”成英文——都没见过在讲这件事情的时候英文是怎么说的,怎么能把这句话“翻译”成英文?即使勉强翻译出来,也是闭门造车,纯属浪费时间。当然,如果有人愿意给这时间支付酬劳,那对于译者来说也就不全然是浪费时间,只不过制造了一些人畜有害或无害的语文垃圾而已。
翻译的真谛是要搞清楚在讲同一件事情时两种语言各自是怎么说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地说只能用译入语的习惯、传统和风格来写译文,只是说即使标新立异能得到目标语读者的认可,也要把与“新”和“异”相对的“传统”与“常态”争取统统搞对了才行。忘掉了“传统”与“常态”,就好比做菜时让佐料和配菜喧宾夺主,反让主菜面目全非,不知道什么味道了。
通过阅读学习英文:读通、读透英文
在“第五讲 读书与知识、经验和智慧”,我们讨论了要读书的原因:
- 读书可以获得学问、知识、经验和智慧;
- 读书本身也很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也是一条充分的理由;
- 多读书可以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指导思路和具体方法,从而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困难。
还讨论了读书的方法,即要做到“精”与“博”:
- “精”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 “博”是阅读的范围要广,古人说的“开卷有益”也是这个意思。
胡适在他的《为什么读书》说道:
我们要读书,必须要懂得一种外国文,中国所有汗牛充栋的书,很少是有系统有结构的,都是漫无计划随便集成功的。好像《论语》一书,东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西一句“子曰”又一句“子曰”。其他如《孟子》等书都是零零散散集成的,毫无系统可言。一切中国的所谓经史子集,都是杂货店,“集”是杂货店,那是很明显的;然而“子”,何尝不是杂货店?“史”与“经”又何尝不是杂货店?因为是杂货店,所以可读的好书很少。中国书中有系统有结构而可读的书,至多不过半打!因此,我们单读中国书就觉得不够,我们至少要学一种外国文字,才可以收博览群集、触类旁通之效。如果学者能下一年的苦功,不怕麻烦,查生字,辨字句,一字字,一句句,都弄的非常清楚,就会有很好的成绩。如果你有一种外国文可以不费气力地看得懂,就是睡在榻上或是立在窗口,都能不费力气地看懂外国书,那末,你就可以毫无阻碍地读书,并且觉得读书是如何快乐了。
中国典籍是否真如胡适所说的那样不堪我们姑且不论,他说的“要懂得一种外国文”恰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可能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外语能力并不强,但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用第五讲中介绍的读书好方法迅速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
那我们现在就从读通一篇英文文章、读透一本英文书开始吧!
2 Responses
[…] 当然,这不是说汉译英中国人就不能做了。在这个商业社会,有人乐意出钱、有人愿意出力,双方一拍即合,何乐而不为呢?但必须要明白一点,之所以有人愿意找中国人来做汉译英只是因为他们对英文译文的语言质量要求不高,实在找不到能把汉译英做成英语母语水平的母语人士才退而求其次而已。但要因为“有人让做”就忘了自己“廖化”的身份,真的以为自己是“蜀中大将”了,并且感觉飘飘然了,那就是自我感觉过分良好了。当然了,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只要“廖化”有还有天分,也够努力,也可以成为名正言顺的“将军”——非一般的人。但翻译界的“廖化”成长为“将军”的道路恐怕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英译汉学英语、学汉语、学汉译英,直接阅读、学习、吸收原版的优秀中文和英文资料。否则,放着现成的母语不学,偏要去学不足为训的外国人语言,这不是自寻死路是什么?做翻译、学英语时应该采取的正确策略,我在《英语学习方略:以英语为新天地,以汉语为根据地》一文“英语翻译中的一大误区”部分中详细谈了我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 […]
[…] As I see it, the only way to make it is through reading, studying and absorbing the first-class Chinese and English prose by the best writers. If we ignore the truly good native English or Chinese and rest and are thankful for foreign-sound English that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xample in the first place, we are heading in the very wrong direction.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right approaches we should adopt to learning languages can be found under “A Wrong Way of Learning Translation” in my earlier blog post titled Learning Strategy: English as frontier and Chinese as base (英语学习方略:以英语为新天地,以汉语为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