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1103 9483
guo@hua.digital

拒绝汉译“欧化”

翻译,不止于翻译 | 翻译活龙活现

拒绝汉译“欧化”

在翻译时出现“欧化”,与其说是翻译问题,不如说是译者的语文能力和态度问题。现代汉语书面语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成熟了,它以经过提炼的普通话为基础,把口头无法有效表达的意思用接近口语、朗朗上口的书面方式表达出来,并符合书面语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的特点,同时吸收传统书面语的养分。这种书面语的写作技能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大量的练习才可能掌握。

“欧化”,说它是能力问题,是因为“欧化”大都是因为译者的语文能力有欠缺,在翻译的时候只会用“蛮力”,译文跟着原文的用词和结构,亦步亦趋,翻译出来的东西不忍卒读。

说“欧化”是态度问题,是因为不少译者并不认为从轻微到严重乃至恶质的欧化有什么不好。在他们看来,“原文就是那样的”,“那是原文的风格”,“我们译者是不能乱改的”。这纯属无稽之谈。难道原文的母语读者读原文时也像中国读者读“欧化”译文时那么痛苦吗?难道原文的风格就是要让译文读者看不懂吗?如果这些语文垃圾也算是“中文”,那么所有的汉译外就都交给中国人包办好了。翻译出来的东西老外读着别扭,乃至茫然,他们也不能抗议,因为“那是原文的风格”。

外译汉必须要“归化”。虽然它可以像移民一样带来原语言的某些特点,但必须融入汉语新环境,成为汉语的一份子,否则只能是其中的异类,早晚会被“清除出队伍”。

 

8 Responses

  1. VZ says:

    特别是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翻译完真没法看,比如《冰与火之歌》中文版····

    • 活龙 says:

      记得在书店看译著《瓦尔登湖》,各种装帧,各种版本。其中一个还是某大学教授乃至学界大佬的版本,读着也非常不爽。

      • VZ says:

        其实不只是译著,很多作家写的小说也是满篇洋话,比如莫言。汪曾祺的散文就好多了,虽然有点儿“土”,但是都是中国味,哈哈。

        • 活龙 says:

          很久前看一本《三联周刊》一篇文章就是用欧化中文写的,能删掉10%的文字而又不影响文意。莫言的小说还没怎么看,生死疲劳看了几章就看不下去了,有点太玄幻了。。。哪天换一本再试试。

  2. 黄全灿 says:

    欧化汉语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译者的中文能力与态度问题。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很多学生,明知自己的译文不像汉语,可就是无法去改进。经过调查、总结与分析,我发现,最最根本的原因,是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表达过程之前的两个步骤没做足。一是缺乏对原文的准确、完整的理解,二是未对原文进行面向译文的”重组“。
    哪天我们讨论一下。

  3. 我觉得我们做翻译的都应该按这个来。

  4. […] 总结来说,把意思翻译对,跟“保持健康”、“要家庭幸福”一样具有挑战性(这是鬼子话,中国话说“一样困难”,“一样不容易”)。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