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里一句话的翻译能弄出多少故事来
读《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时,看到一句话:“But if the clergy were guilty of any crime which could not be sufficiently expiated by their degradation from an honorable and beneficial profession, the Roman magistrate drew the sword of justice, without any regard to ecclesiastical immunities. ”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笑了。这不就是“撤销党内一切职务,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吗?党内处分从轻到重依次为“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基督教的情况我也不太熟悉,但我可以猜“开除党籍”等于“逐出教会”(excommunication)。“开除党籍”和“逐出教会”的可怕之处都是组织内的“温暖”全都没有了,马克思和上帝都无法再拯救他们。 于是我就想翻译一下这句话,一番修改之后,得到一个版本:
但是,如果贬去牧师位尊处优的职位不足以抵偿他们的罪过,那么罗马帝国的行政长官就会拔出司法之剑,不予考虑教会的豁免权。
词典释义
后来,我一查韦氏大词典,发现 degradation 有两个特别的意思(但《简编牛津词典》没收!):
a: a canonical punishment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by which a clergyman is perpetually deprived of all office, titles, benefices, and ecclesiastical rights and privileges
b: a censure of a Church of England clergyman involving deprivation of office and usually the exercise of holy orders
于是,思考之后,我又匆忙把译文又改成:
但是,如果终身革除牧师位尊处优的圣职不足以抵偿他们的罪过,那么罗马帝国的行政长官就会拔出司法之剑,而不会考虑教会的豁免权。
我把新译文发到微博上,并且说“degradation 在天主教中有专门的意思”,@医学翻译那点事马上回复:“天主教一般不用牧师这个词吧?” 他接着还贴过来查到的解释:
Clergy: a body of ordained ministers in a Christian church.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the term includes the orders of bishop, priest, and deacon. Until 1972,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clergy also included several lower orders.
这时我才发觉,基督教的情况我知之甚少,要翻译的这句话虽然短,但“水”实际上很深。
基督教简介
原来,基督教的各个宗派在传入中国时,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包罗而宽厚,相关词汇翻译成汉语时不同教派区别对待。
神父,原意是“灵魂之父”,是天主教、东正教神职人员,一般是一个教堂的负责人,职位在主教之下,称为司铎,尊称神父。“神甫”是不信仰天主教的人对神父的一种称谓。
牧师是基督教新教的圣职,负责教徒宗教生活,管理教堂事务。基督教《圣经》中把耶稣比喻为牧人,把教徒比喻成羊群,于是就把主持教务的人成为“牧师”。
天主教的“神父”和新教的“牧师”有比较大的区别。“神父”只能是男性,而且终身不能结婚。而“牧师”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而且男的可以结婚。怪不得以前在新闻里看到的性丑闻都是说天主教的神父!
另外,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这一教派在中国通常称为基督教,也称耶稣教)和其它小派别。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公元 2 世纪中叶起,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从迫害专为宽容并利用,4 世纪时成为国教。1054 年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派,史称“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别为正教和罗马公教(即天主教)。16 世纪,从天主教分裂出反对教皇制的多个教派,通称“新教”。新教后来不断分化,派系众多。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在唐代初期(7 世纪)传入中国,称为“景教”。天主教元代曾传入中国,后又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再度传入。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俄罗斯正教的北京传教团正式在中国传教。新教各派从 1807 年开始陆续传入中国。以上资料来自第六版《辞海》。
如何更好地翻译这句话?
本文开头那句话说的是基督教刚刚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不久时的情况,那个时候天主教还没有诞生(当然,这是我们这些把天主教司铎称为神甫的人的看法)。那么,韦氏大辞典对 degradation 的解释就不适用了。根据释义,degradation 似乎是跟逐出教会差不多的待遇了。因此,degradation 还是当作一个“普通”词来翻译为好。 再查牛津词典:
Degradation:Deposition from some office, rank, or position of honour, as a punishment.
那么,这句话:
But if the clergy were guilty of any crime which could not be sufficiently expiated by their degradation from an honorable and beneficial profession, the Roman magistrate drew the sword of justice, without any regard to ecclesiastical immunities.
之前两个版本的译法:
第一版:但是,如果贬去牧师位尊处优的职位不足以抵偿他们的罪过,那么罗马帝国的行政长官就会拔出司法之剑,不予考虑教会的豁免权。
第二版:但是,如果终身革除牧师位尊处优的圣职不足以抵偿他们的罪过,那么罗马帝国的行政长官就会拔出司法之剑,而不会考虑教会的豁免权。
可以继续改成:
第三版:但是,如果革除神职人员位尊处优的圣职不足以抵偿罪行,那么罗马行政官就会将其绳之以法,不再考虑其教会豁免权。
第三版译文中,我不再提革职终身与否;把“罪过”改为“罪行”;把“罗马帝国的行政长官”简化为“罗马行政官”也许更好,但具体是指我仍然不明。根据网上查到的情况,这个职位从古罗马漫长的时间中职权一直是在变化的,所指也不同。最后,把“拔出司法之剑”改成“绳之以法”,原有的独特比喻没有了,但我更喜欢改后的流畅阅读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简介
2012年夏天,我大手笔买了这套英国十八世纪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英文原版《罗马帝国衰亡史》。它被称为欧洲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因为它突破了之前历史著作以宗教观念为依归的“传统”。不但如此,在书中他虽然没有直言,但明确表现出并不“待见”基督教的态度,这在当时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书是德国印刷装订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两个盒子,六本书,纸张厚重,装帧小巧,装订结实,印刷清晰,字体漂亮。精装书竟然也能做得如此便于翻看,几乎让我爱不释手。当然,除了这么奢侈的书让我不得不珍视以外,书的内容更是让我仰视了。有人评论说,即使英语灭亡了,只剩这书,也掩盖不住英语的荣光(原话忘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虽然这套书几乎是两个半世纪以前写的,比较难读,但基本还能看懂。后来一复习英语历史,发现 1500 年之后是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700 年之后就是现代英语了。那这套 18 世纪末写成的书我能读懂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在读过第一本之后再接再厉攻读第二本时,很快就看不太懂了。于是就停了下来,去读福尔摩斯的侦探故事了。等过段时间再重读这套历史巨著。
9 Responses
写得好,佩服老常同志严谨、一丝不苟的翻译作风!
谢谢夸奖!嘿嘿。
我也是终于知道牧师和神父什么区别了,每次来都能学到不少“干货”!
共同学习!
虽然不会杀英语,但是了解了点西方文化。
水太深。
[…] 前一阵我狠读爱德华·吉本文笔古隽的历史大作《罗马帝国衰亡史》,在讲罗马皇帝的时候不停地碰到 prince 这个词。我之前只知道 prince 是“王子”,但这次的内容跟“王子”肯定没什么关系。一查《韦氏大辞典》,果不其然,prince 原来还有“君主”的意思! […]
谈翻译好贴转转。
[…]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我们景仰的古今中外的大师,很难相见,更不大可能亲耳聆听他们的教诲。实际上,即使自己最亲密的人也不可能“随叫随到”地给我们思想上的“教诲”或者听我们灵魂上的“罗嗦”。有书就不一样了,比如现在,我随时可以把爱德华·吉本请来给我讲讲罗马帝国的兴衰,或者让美国著名的英语用法专家 Bryan A. Garner给我讲讲英文怎么用最好,或者让韦氏大辞典的编辑们讲讲同义词怎么区分。这些大师对你侃侃而谈,绝对有耐心,绝对不会嫌烦,这一点除了书本谁也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