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的两条定律——“蟑螂定律”和“英文必有错定律”
“蟑螂定律”和“英文必有错定律”是我在多年翻译审阅和书籍阅读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两条“定律”。
“蟑螂定律”
所谓的“蟑螂定律”是说,如果我在某一篇译文中发现译错的地方,那么我可以肯定这类错误在这一篇译文中还会反复出现,甚至这类错误表现出来的译者的问题还会导致其他类别的错误。这就好比到医院验血,虽然只是抽了一点点血,但只要检查出问题,那这个人健康就有问题。用“蟑螂”这么恶心的东西来命名是因为它的生活习性很好地表明了译文出错的特点:如果你在一个房间内发现一只蟑螂,那么你可以肯定这个房间一定还会有很多只蟑螂。
那么,与此相反,如果在这个房间一只蟑螂你也没有发现,那么是否可以判定这个房间就没有蟑螂呢?这个不好说,有没有蟑螂只能彻底检查这个房间之后才能知道。
罗琳《偶发空缺》(Casual Vacancy) 中文译本
按说,这部小说的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一家大社,不该出现什么低级的翻译错误,但它偏偏就出了。在中文版封皮折页上的作者介绍中,有这么一句,哈利·波特系列:
- 被翻译成七十四中语言,在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共售出四亿五千万册。
原文说的是 73 种语言,译文说是 74 种,这是比较高明的。英文版的介绍中说的是中文版出来之前的情况,现在加上中文版,自然就要多一种语言。
不过,中文版把英文原文的“more than 200 territories”翻译成“二百多个国家”就有问题。英文版之所以用“territories”就是为了要避免使用“countries”这个字眼。当今世界,除了有主权的国家,还有非主权国家的实体,比如中国的港澳台,英美等国的海外属地,它们不能称为“国家”。但在计数当中它们又有单独计算的必要,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麻烦,就称这些实体为“地区”。因此,正确的译法是“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实,即使不拿出来英文的原版来对照,也能知道中文版肯定有问题,因为它跟世界政治和政区情况是不相符合的。
根据我提出的“蟑螂定律”,这就是一只“蟑螂”。这只“蟑螂”表明,译者对世界政治不是十分了解,甚至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能也有问题。这其实还只是译者自身知识和能力有一些欠缺,只要能认识到,尚有改进提高的有余地。不过,非常不幸的是,依然还是这只“蟑螂”,它还可以表明译者的学习方法、工作态度和方法可能也有问题。只要读得够多,或者简单地去查下这个词,就会知道英文版介绍中用“territories”这个词的奥秘所在。
根据“蟑螂定律”,发现了第一只蟑螂,那么应该还会发现其他蟑螂。果然,在作者介绍中接下来的内容里提到了罗琳“创立了荧光基金,致力于帮助残疾儿童”。但原文说的是“disadvantaged children”,意思是“处于劣势的儿童”,也是我们所说的“弱势儿童”,残疾儿童当然也属于弱势儿童群体,但弱势儿童群体不仅仅包括残疾儿童。
接下来是小说的正文。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 Judging by the way he fucked up his mocks, we’ll be lucky if he gets any qualification.
这是老子在骂儿子不争气。
中译本翻译成了:
- 瞧瞧他成天都在干些什么乌七八糟的事,要真能考得出文凭,我们真得好好谢天谢地了。
到底是什么“乌七八糟的事”呢?“mock”这个英国的词就是我们说的“模拟考试”,他老子只是说儿子模拟考试考得很差,毕不了业。
接下来还有离奇的。原文里有这么一句:
- “Did you fill up the tank?” Simon shouted, as he always did when she had been working a night shift.
中译本为:
- “浴缸水放好没有?”西蒙大声问道,鲁斯下夜班回家的早晨他常常这样问。
其实,老公(西蒙)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老婆(鲁斯)是一位值夜班的护士,刚上完夜班回家,跟全家一起吃早饭。吃早饭的时候,因为他儿子(安德鲁)学习不上进,还偷偷地学抽烟,老子很生气,就在早饭桌上大骂了儿子一顿。他吃完早饭要去上班,走之前跟老婆吼了这么一句“Did you fill up the tank?”
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译文的说法——“浴缸水放好没有?”,这似乎是在提醒老婆下了夜班很辛苦,泡个热水澡。不过,在那种盛怒的情形下,再体贴的老公也不会莫名其妙地来这么“温柔”的一句,完全不合常理。其实,“Did you fill up the tank?”只是问老婆,“油箱加满了没有?”“tank”这里是汽车的“油箱”,他只是不想车开到半路没有油了。知道车有油,他就摔门走了。
“英文必有错定律”
“英文必有错定律”是说,中国出版的图书和资料,只要内容里面有比较多的英文,那这英文一定有错误。这些错误小到大小写、拼写、标点符号,大到语词、语句、语义,在几乎各种通俗、专业书籍中都能找到。行文中夹杂一点英语的那种图书和资料就不用说了,但即使是原本不应该出错的语言、翻译类专业内容,里面的英语也会出错。而且,如果不包括那些国内翻印的国外原版英文图书和资料,“纯国产”的纯英文或者包含大量英文内容的图书、资料几乎都逃不掉这条“英文必有错定律”魔咒。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中国人的“龙”和基督教《圣经》里的“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在说明一些词的内涵意义时说到:
- “龙”在中国人看来是至高无上的象征,而在《圣经》中,龙却是“邪恶的动物”。(P89)
但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翻译上的误会,因为中国人的“龙”和基督教的“龙”完全不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当初翻译《圣经》的人在翻译邪恶化身的 “dragon”这个词时,“借用”了表示中国“龙”的这个字符而已。现在,被借去的“龙”这个字符再也没有“归还”,于是很多人就误以为中国的“吉祥龙”和基督教《圣经》里的“邪恶龙”是一个东西。
其实,“借而不还”的不光是“龙”这一个字符,“圣经”两个字原本是指儒家经典,被基督教“借”了去指基督教的典籍之后至今没有“归还”。最终的结果是,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圣经”其实最初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典籍,一提《圣经》大家都只知道是指基督教的《圣经》。
《语言学基础理论》一书还给出了另外一个例子“羊羔”,说汉语和英语都用这个词来表示“温顺”的内涵意义。这个与上面说的“龙”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说到“羊羔”时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是一致的,因此就没有“此‘龙’非彼‘龙’”的误解。
*Flying plane is dangerous
《语言学基础理论》还谈到了语法中的结构关系会使句子有不同含义,给出了这个英语句子“Flying plane is dangerous”,并且解释说这句话有两个意思:a、正在飞行的飞机很危险;b、驾驶飞机很危险(P189)。
对一个句子的结构进行不同分析,会得到不同的句子含义,这是对的,很多有歧义的句子就是因为它的结构有不止一种分析方法。但这本书给的英语句子“Flying plane is dangerous”实际上是站不住的,在英文中不合格,缺少必要的成分,不能拿原本就有错误的句子来分析句子的结构。在英语中,一个名词必须明确它是特指还是泛指,用冠词、名词的复数、动词与主语在数方面保持一致等手段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要表示“正在飞行的飞机很危险”,正确的英语句子是:
- A flying plane is dangerous.
- Flying planes are dangerous.
- 或者再给这两句分别用上定冠词 the
如果要表示“驾驶飞机很危险”,正确的英文句子是:
- Flying a plane is dangerous.
- Flying planes is dangerous.
- 或者也再给这两句分别用上定冠词 the
关于翻译的一些其他思考
技术和应用类与文学类,哪个更难?
我觉得,相对于技术和应用类的文章或著作的翻译,文学类的更难。原因是,技术和应用文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而文学的主题是“人”,人既是一个客观存在、社会存在,也是一个主观存在。技术和应用文面对的,只是某一种、某一类对象,涉及面相对“窄”一些,规律相对“容易”掌握;但人和研究人的文学,涉及方方面面,涉及的领域很宽,规律不大“容易”掌握,更不要说文学还是一种“文字游戏”,这种游戏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技术”和“应用”。
很多人觉得小说好懂,容易翻译,那只是错觉而已;而觉得技术和应用类很难,那也只是错觉。有一个简单的验证方法可以证明:5年学会一门或几门技术和应用领域,而人和研究人的文学(包括小说),20 年不一定能研究明白。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没有比人的自然存在、人的社会存在和他们所在的社会及其各种关系更复杂的研究对象了。
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会做翻译吗?
一般认为,学英语专业就该会做翻译是“无理”要求,因此英语专业不等于会翻译。我觉得这是“无耻”的借口(虽然这耻辱不全是学生的),早年的英专学生就是通过学翻译学会英语的,他们都会翻译,对于他们来说会英语和会做翻译是一回事。不过,现在学科专业分工明确,“翻译”已经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了。社会公众要求英专学生会翻译,原本是正当要求,只是现在的英语专业教育不给力而已。
一般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语言”之外的领域了解的不是太多,但为什么可以做多个领域的翻译工作呢?这是因为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翻译项目的目标读者是普通大众(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不需要真正的专家来“翻译”,英专学生(双语和翻译能力过关的前提下)经过短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或一两年)的相关知识学习,可以胜任。在目标读者是普通大众的情况下,译者好比演员,好的译者可以“扮演”多种角色,而不必真的是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成为好演员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是,不管目标读者是普通大众,还是专家学者,不断学习都是译者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有人说,用于翻译的时间短,错误在所难免。也确实有这种情况,“时间紧任务重”,但这不能解释所有的译文错误。译者对自身的学习、工作态度和对自身翻译能力的强化都负有 100% 的责任。
不过,有一点要搞清楚,尽管译者是第一责任人,但“渣”译文的出现也不全是译者的责任。翻译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责任更大的是选人、用人和组织翻译的出版社或者翻译服务提供商,但这个就跟我们要讨论的“翻译”就没有直接的关系了。
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跟“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想法”不是一回事,“毛泽东思想”也适用于毛泽东本人一样,才疏学浅的我尽管在上文里发了一大通议论,但那些定律和说法也都适合我自己。也就是说,我的译文里也会有“蟑螂”,也逃不脱不了“英文必有错定律”,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
以上,与君共勉。
6 Responses
2015年最后一帖。
2016年第一帖呢?
还没有。[嘻嘻]
加油!
《圣经》中文翻译者已经考虑把《圣经》里的 dragon 音译为“杜拉根”。
《和合本》的修订与专有名词的翻译
洪放(联合圣经公会翻译顾问),天风,2019年第一期
(又见刊于 2019年1月6日基督教周报第 2837 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具争议性的“龙”一词,只在《启示录》出现十三次,《和合本 2010》仍然保留旧译“龙”。自有中文圣经翻译记录以来,这个希腊文名词 drakon 都译作“龙”。由于史前时代龙已经是我们汉人先民的图腾,具有吉祥、髙贵、帝王的象征,故此把译词“龙”来指魔鬼,令很多信徒难以接受。也许以后《和合本 2010》经文再作修订时,经多方咨询以取共识,考虑把这个普通名词“龙”音译,改作专有名词“杜拉根”。
很好!希望能纠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