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1103 9483
guo@hua.digital

身份证上的四个“语文错误”其实不是错误,也不是语文错误

翻译,不止于翻译 | 翻译活龙活现

身份证上的四个“语文错误”其实不是错误,也不是语文错误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了身份证上的四个“语文错误”和一个用字争议问题。这其实不是“新闻”了,很久前我就听说过,但这两天又在我的微信圈子里开始流传他讲话的视频。于是我到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除了王文湛的讲话视频以外,还有曾经关注过的语言学专家石毓智也说过这个问题,他着重解释了“居民”与“公民”的区别。《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最早在 2010 年指出了这些“语文错误”。

现在,这些“错误”似乎已经坐实,成了群众的“共识”,认为公安部搞错了,而且经常会被人拿出来当“中国人语言能力不高”的例子来讲。“能力不高”可能是实情,但就这五个所谓的“语文错误”来说,我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下,替公安部门解释解释

王文湛提出的四个语文错误分别是(我调整了顺序):

  1. 身份证上正面(国徽面)是“居民身份证”,反面(姓名面)有“公民身份号码”,二者不一致,应该是“公民身份证”。
  2. “公民身份号码”应为“公民身份证号码”
  3. 身份证上的“出生”应为“出生日期”
  4. “有效期限”里面的某个“日期”到“长期”的信息,应该注明“长期有效”
  5. 身份证上的用词,不应该用“身份”,应该用“身分”。

第一个问题:“居民身份证”,还是“公民身份证”?

正如这个证件的名称所表明的那样,它是“居民身份证”。其实,虽然身份证可以用来证明中国公民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一条也说了“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但目前中国还没有给自己所有的公民颁发统一的公民身份证件。公安部门颁发的“居民身份证”脱胎于“居民户口簿”,原本就是用来管理居民的(即《身份证法》第一条所说的“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它并不是中国公民专门用来证明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证件。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可以用“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或者“护照”来证明自己的公民身份。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很多中国公民因为各种原因没这个证或者没那个证。比如早年出国定居,出国前注销了户口,后来当然就没有身份证,又没有加入长期居住国的国籍,就只有一本在中国驻外国使领馆定期更换的中国护照来表明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了。也就是说,“居民身份证”只是用来管理居民的证件,要求它更名为“公民身份证”岂不是怪事一桩?

其实,不光中国没有“公民身份证”,很多国家连“居民身份证”都没有。比如,美国公民可以用驾照和社会保障编号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一直以来,日本公民可以用驾驶证、护照、健康保险被保险者证、住民票、住民基本台账卡(住基卡)证明自己的身份,后来日本公民可以用“个人番号”证明自己的身份了,这还是2016年才正式推出的新制度。

那么接下来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居民身份证”上又有“公民身份号码”呢?因为这是公安部门给中国公民分配的身份号码,这个号码不是为了这个“居民身份证”而专门编制的,而是为了方便识别中国公民而设计出来的,在所有相关的场合上都可以使用这个号码。出现在“居民身份证”上只是因为这个证件引用了“公民身份号码”而已,社保卡、户口本、毕业证、学位证、驾驶证等等证件都可以引用这个号码。

另外,王文湛还提到外国人住在中国没有身份证。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外国人不但可以持不同类别的签证用护照做身份证明在中国短期居住,也可以持中国绿卡(也就是“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来证明自己的中国居民身份而在中国长期居住。

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第二个问题:“公民身份号码”,还是“公民身份证号码”?

“公民身份号码”跟公民身份绑定,不随某种证件或者这种证件的更换而发生变化。证件号码是跟特定的证件绑定的,即使“公民身份号码”没有变,但如果证件更换了,“证件号码”也跟着更换,比如护照、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往来港澳通行证、房产证、户口簿(对,户口簿也有自己的号码,在首页的右上角)。如果换证不换号码,那就是跟“身份”而不是跟“证件”绑定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这个号码叫做“证件号码”反而不那么“准确”了,比如“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上就是“证件号码”。

那么,王文湛(以及其他人)为什么会有这些疑问呢?说到底,还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使然。合理的推测可以是这样的:自从有了“居民身份证”开始,上面的那个长长的号码就一直紧密联系着这个小小的卡片的,久而久之就认为这个“身份证的号码”就是“身份证号码”,然后又发现这个卡片一面是“居民”,一面又是“公民”,二者“不一致”,就迷惑了,最后就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了那四个身份证上的“语文错误”。

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出生”,还是“出生日期”?“长期”,还是“长期有效”?

老实说,这些都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因为,无论哪种语言,都是人们用来描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的一个工具,客观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每个人认知客观现实的能力也千差万别,语言就可不能是100%“准确”的,也不需要100%“准确”,只要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就可以了。

我觉得,“身份证”用了“出生”,而不是“出生日期”,在不会引起误解的前提下,也是为了排版方便、美观,另外还有三项是“姓名”、“性别”、“住址”,都是两个字。那么,为了所谓的“方便、美观”可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吗?当然是也可以的,人又不是为了语言精确而存在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美学、美感也是一个足够强大的理由。

至于“长期”,还是“长期有效”,这个问题更加地无所谓,只要标清楚了就可以,不用写那么多字。“有效期限”确实是个起止的时间点,但根据“语言要精确”的原则,“长期有效”是不是还要标上“到死为止”呢?

第五个问题:“身份”,还是“身分”?

王文湛提出的这些问题里面只有这个才是真正的语言文字问题,鉴于早有语言学家研究过,我就不再啰嗦了。不过,我的意见是,历史上汉字一直是变化的,直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颁布才基本稳定下来。但即便如此,现在有些词到底用什么字来写、某个词怎么发音还是有不少争议的,比如是“橘子”,还是“桔子”,“卡”到底咋念,是ka,还是qia?随大流,按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来就可以了,按字典的来不太现实。当然考试、播音员就是另一外一回事了。

接下来是一点题外话。

我想以自己语言文字领域从业20年的经验给本行业的人(当然包括我自己,下同)一点忠告:不要轻易质疑或者挑战其他专业的东西,因为我们不是其他专业的专家,我们是外行。

另外,我还想以工作20年的经验给所有人一点忠告:不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太当回事儿,尤其是文科的专业的人更要警惕自己的自大倾向。要时刻牢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不是为了给人类以阳光和雨露。它“升”不“升”起,是不是从“东方”升起,是不是给人以“阳光”和“雨露”,跟人类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太阳不认识人类,也不关心人类,人类怎么看太阳,它也不关心。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已经提到,每个人认知客观现实的能力都是千差万别的。本文里提出的看法也可能跟客观实际不相符合,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5 Responses

  1. 活龙 says:

    感谢认可!

  2. 莫良 says:

    这个新主题不错,很大气。

  3. 小易 says:

    作者说的很有道理,不过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出生还是出生日期,-长期还是长期持有)确实是不严谨的表现,作为国家颁发的标准证件,这些应该做到正确严谨。但作者把这两点说成“这些是无所谓的事情”,我认为能做到尽量准确做到尽量准确,多两个字也不影响排版和美观,更何况即便影响,也没有语言准确重要。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把农历生日也印上也是不错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