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1103 9483
guo@hua.digital

释“调停”

翻译,不止于翻译 | 翻译活龙活现

释“调停”

训诂学以正确解释古代的词义为核心任务,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资料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语文学习也需要从训诂学入手。(郭芹纳,2015:3)现代汉语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汉语词的语素含义也蕴含着古代汉语的“秘密”。如果掌握不好训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现代汉语的词汇就会缺乏深刻而透彻的理解,只能做到“知其然”,而做不到“知其所以然”,有时甚至连“知其然”也做不到。

其实,我们日常使用的现代汉语词汇都包含着古代汉语的“基因”,只是我们习以为常,没有去思考一些词的语素的含义而已。比如,“调停”这个词,我们都知道它有“从中调解,平息争端”的意思(李行健,2014:1302)。而且,从构成这个词的两个字“调”和“停”来看,我们也可以很“方便”地得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分别是“调解”和“停止”,组合在一起就是“调解争端,从而使之停止”的意思。这是因为现代汉语里“停”的“停止”义使用非常广泛而频繁,是这个字最令我们感到熟悉的含义。一些词典里给出的释义也会有意无意地让我们倾向于认为“停”就是“停止”的意思。除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把“调停”解释为“从中调解,平息争端”以外,台湾《国语词典》解释为“居间调解、排除纠纷”(转引自汉典网站),《现代汉语大词典》(转引自汉典网站)与《大辞海•语词卷》(即《辞海》中语文词条增补单行本)都解释为“居间调解,平息争端”(夏征农等人,2004:3468)。

“调停”又作“调亭”(罗竹风,第11卷,2011:306)。《说文》中没有“停”字,《新附》中增加了这个字。亭,特丁切,青韵,平,定。耕部。(王力,2013:37)《说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玉篇•高部》:“亭,民所安定,为除害也。”《说文•高部》桂馥义证引《增韵》:“亭,道路所舍。”《释名•释宫室》:“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汉书•高帝纪上》中“为泗上亭长”颜师古注:“亭,谓停留行旅宿食之地。”《后汉书•百官志五》“亭有亭长”刘昭注引《风俗通》:“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四引《风俗通》:“亭,亦平也;民有诉讼,吏留辩处,勿失其正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决河平水”张守节正义:“亭,平也。”《汉书•酷吏列传》裴骃集解引李琦:“亭,均也,调也。”《文选•谢灵运<初去郡>》“止监流归亭”李善注引《仓颉篇》:“亭,定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说文•高部》:“亭,假借为定。”《说文•高部》段玉裁注:“亭之引申为亭止,俗乃制停、渟字。”(段玉裁,2014:230)(转引自宗福邦等人,2004:75)

从以上引用的训诂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停止”的“停”是一个后起字,《说文》最初未载“停”字,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人校订《说文解字》一书时新增了这个字。“亭”的最初含义为“民所安定也”,“平”、“定”,后来引申为“道路所舍”、“人所停集”之地、“停留行旅宿食之地”、“十里一亭”等含义,又引申为“停止”义,并创造出了“停”、“渟”来表示这个含义。

那么,“调停”中的“调”是“调和,协调”(王力,2013:1284),“停”到底是“平”、“定”、“均”,还是“停止”呢?“调停”中“停”字是“亭”的后起字,但与“停”字同时(共时)使用,在这里它的意思是“平”、“定”、“均”。

我们来看一下“调停”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今古学考》:“议礼之事各有意见,多采辑诸说以调停其间,不能由一人之意,此议礼之说多不可据也。”《九尾狐》第十三回“梅子含酸一时争竞 杨花有意两面调停”中“别人不晓得底细的,偏说我待客轻重,不善调停,我真犯不着呢!”《五杂俎》:“若徒调停执中,一半参□,一半乌喙,有不杀人者乎?”《金台答问录》:“体认天理之功,调停之于勿忘勿助之间。”《阅史郄视》:“比者上下姑息,百事委徇,摸棱而曰调停,迁就而曰善处,骤然振之,必将曰此拂人之情,务为操切者也。”《古文参同契集解卷下》:“调停火力,审察缓急,以渐而猛。”《农政全书》:“黄连二两,杵末白鲜皮一两,杵末油五合猪脂四两,细切,右以温水一升,半和药调停灌下,牵行抛粪,即愈。”《大学衍义补》:“为今之计,必须调停之而使其入仕者有效用之实,汰退者无失所之叹,斯善矣。”又“所以忧而虑之者,非豫有以消息调停之不可也。消息调停,必使入仕者有及时效用之实,汰退者无后时失所之叹,斯可矣。然非在上者权其轻重、知其缓急,决然以必行而不以人怨为解,则虽有可以消息调停之策,亦不可行矣。”(转引自殆知阁网站,2016)

根据所引材料,“调停”均与“轻重”、“执中”、“勿忘勿助之间”、“摸(模)棱”、“缓急”、“和药”、“入仕者有效用之实,汰退者无失所之叹”、“消息”等相对而出,当中的“停”字均为“平”、“均”、“定”之义。从构词法来看,“调停”中的两个字是义近而重复,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组合方式。

我们只有知道了“调停”有“调和,协调,平,均”或者致使某事物具有这些性质的含义,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当代工具书中对这个词的释义,甚至还可以为辞书的释义提供改进的建议。

我们首先看下大型工具书的情况。在《汉语大词典》中,“调停”一词有5个含义:“居间调解,平息争端”;“调摄养息”;“安排处理”;“协调和谐”;“调整”(罗竹风,第11卷,2011:306)。此外还有“调停两用”,释义为“谓居间观望,骑墙投机”。如果我们不知道“调停”二字分别具有“调和,协调”和“平,均”的含义,就不能很容易看出这些词的义项之间有什么联系。而了解这个字的含义之后,我们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释义,还可以为辞书释义提供改进建议。比如,第一个义项“居间调解,平息争端”中前面的部分已经说清楚了这个词的含义,后面的“平息争端”似可删去,而第四个和第五个义项似可合并为一个义项。《辞源》只收了“居间调解”义项,其它义项失收。《大辞海•语词卷》收录了3个义项(“居间调解,平息争端”,“照料,安排”,“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方法之一”)(夏征农等人,2011:3468),第一个和第三个似可合并为一项。而在中小型工具书方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调停”释义为“从中调解,平息争端”(李行健,2014:1302),与《汉语大词典》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同,《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调停”释义为“调解”(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2016:1300),最为精当到位。

对辞书中对“亭”和“停”字的释义也是如此。我们先看“亭”字。《王力古汉语字典》中“亭”释义为“行人停留宿食之馆”,而在“备考”中则释义为“平,均调”(王力,2013:1284)。《古代汉语词典》中“亭”有9个义项:“路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处所”,“窥视敌情的哨所”,“秦汉时的地方行政单位”,“亭子”,“公平处理”,“调节,均衡”,“正,正直”,“通‘渟’。水静止”,“同‘楟’。山梨”(张双棣等人,2014:1472)。《汉语大词典》中“亭”有13个义项:“古代边境岗亭”,“秦汉时乡以下、里以上的行政单位”,“秦汉亭所设的供旅客宿食的处所”,“亭子”,“公平处理”,“调和,均衡”,“直”,“正”,“养,育”,“同‘渟’”,“通‘停’:(1)停止;(2)量词”;通“楟”;通“挺”,刺杀。(罗竹风,第二卷,2011:363-364)《辞源》中的“亭”有8个义项:“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水静止的状态”,“平,处理”,“调节,调和”,“直”,“正”,“亭子”,“亭亭:山名;高远貌;耸立;孤俊高洁的状态”。(何九盈等人,2015:3826)

我再看下“停”字。《汉语大词典》中“停”有11个义项:“停止”,“停留;停歇”,“停滞;停留”,“停放”,“留居;居住”,“贮存;留存”,“妥当”,“调和”,“均等”,“成数”,“通‘亭’: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边地岗亭;抚育;耸立;正值”。(罗竹风,第一卷,2011:1556)《辞源》中的“停”有3个义项:“止息,滞留”,“均等”,“成数”。(何九盈等人,2015:316)《王力古汉语字典》中的“停”有一个义项:“停止,停留”。(王力,2013:37)

以上引用的这些辞书虽然根据各自的标准给“亭”和“停”归纳出了不尽相同的义项划分,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亭”和“停”含义相通,都有“平”、“均”、“定”的含义,只是在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中分化出了相对固定而又相互交叉的用法。比如,“亭”字的用法(“行人停留宿食之馆”,“亭子”,“窥视敌情的哨所”,“秦汉时的地方行政单位”,“调节,均衡”,“公平处理”)以及“停”字的用法(“停止”,“留居;居住”,“均等”,“成数”,“妥当”)。其中的“停”字的“均等”、“成数”、“妥当”义以及“亭”字的“处所”、“行政单位”、“正,正直”义正是由“亭”字的“平”、“定”、“均”义引申而来。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清]. 2014.《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

[2] 郭芹纳. 2015.《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汉典网站.“调停(調停)”(OL).[2017-5-30].http://www.zdic.net/c/3/153/339752.htm

[4] 何九盈,王宁,董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

[5] 蒋一彪[明].《古文参同契集解卷下》(OL).[2017-5-30].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古文參同契集解_(四庫全書本)/卷下

[6] 李塨[清].《阅史郄视》(OL).[2017-5-30].http://www.daizhige.org/子藏/笔记/阅史郄视-7.html

[7] 李行健. 2014.《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廖平[清].《今古学考》(OL).[2017-5-30].http://www.daizhige.org/子藏/笔记/今古学考-4.html

[9] 罗竹风. 2011.《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0] 梦花馆主[清].《九尾狐》(OL).[2017-5-30].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33460

[11] 丘濬[明].《大学衍义补》(OL).[2017-5-30].http://www.daizhige.org/儒藏/四书/大学衍义补-19.html

[12] 阮智富,郭忠新.2009.《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3] 王力.2013.《王力古汉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

http://dict.youdao.com/w/eng/调停

[14] 夏征农,陈至立.2011.《大辞海•语词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5] 谢肇淛[明].《五杂俎》(OL).[2017-5-30].http://www.daizhige.org/子藏/笔记/五杂俎-45.html

[16] 徐光启[明].《农政全书》(OL).[2017-5-30].http://www.daizhige.org/子藏/农家/农政全书-59.html

[17] 湛若水[明].《金台答问录》(OL).[2017-5-30].http://www.daizhige.org/子藏/笔记/金台答问录-2.html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6.《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 张双棣,殷国光.2014.《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2004.《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