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1103 9483
guo@hua.digital

四评《人之常情》——“破破的桥”之《忽悠的原理和技巧》

翻译,不止于翻译 | 翻译活龙活现

四评《人之常情》——“破破的桥”之《忽悠的原理和技巧》

雪兄跟我提起了“破破的桥”(以下简称“破桥”)这篇《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以下简称《忽悠》),于是我快速阅读了一遍长达41页的雄文。我总结下来,其中讲了七个防忽悠诀窍,告诫读者要注意“模糊标准”、“陷阱逻辑”、“制造气氛”、“控制信息”、“诉诸专业壁垒”、“诉诸生活差异”、“诉诸权威”。破桥在这篇长文里面几乎用尽了这个七个忽悠大法来忽悠人,可以让所有头脑清醒的人读过之后都会头晕脑胀,从此痛恨逻辑分析法。破桥还帮我方建起堡垒,说是我方所建,然后各个击破。最后破桥欢呼韩方胜利了!破桥的阴险之处在于他树了一个又一个有漏洞的堡垒,然后又自告奋勇地去端掉这些堡垒。

我不用“诉诸专业壁垒”的方法(对于破桥来说就是弯弯绕的逻辑分析)去绕晕读者诸君。

下面我先逐一解释下这七大秘诀:

  1. “模糊标准”是指忽悠的人常常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事物,随意更改“比赛规则”;
  2. “陷阱逻辑”是指忽悠的人用有缺陷的逻辑使人相信他的说法;
  3. “制造气氛”是指忽悠的人先制造一个大环境,让所有人进去之后都会受影响;
  4. “控制信息”是指忽悠的人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屏蔽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5. “诉诸专业壁垒”是指忽悠的人利用“专家”、“学者”者的专业术语吓唬人;
  6. “诉诸权威”是指忽悠的人利用山寨专家骗人;
  7. “诉诸生活差异”是指用大部分或者少部分人的生活体验去冒充所有人的生活体验。

这一篇应该算是韩方的一套理论体系。平心而论,如果运用得当,这套理论体系还是着实不错的。它既然是体系和方法论,鄙人当然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岂不乐乎?

在《忽悠》一文中,破桥忽悠如下————

1. “标准A:韩寒纪实文章内容应该与韩寒生活体验一致。(活龙评:破桥这是在运用“逻辑陷阱”忽悠人。他应该根据韩寒的情况把标准 A 改成“韩寒描述自己经历的纪实文章内容应该与韩寒自己的生活体验基本一致”,这个才是标准。《忽悠》一文用上述标准 A 蔓生了冗杂的逻辑推理,始作俑者就是破桥这个有缺陷的标准 A。)

材料:韩寒《书店》一文中的场景是八十年代的,韩寒不可能在八十年代小学生时期去买书。结果:因此《书店》一文是韩寒老爸韩仁均代写的。”

“通过这个标准A,运用材料,得出结果。分析结束。当然这个逻辑的形式相当粗糙,很容易击破(比如韩寒父亲的买书经历为啥不能告诉儿子融合到文章里面去,来否定这个标准。比如指出《书店》文中出现了93年出版的书名等,来否定这个命题的材料。”

(活龙评:“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创作”,是韩寒自己说的。难道根据他自己经历创作的作品不应该跟他的经历基本一致吗?比如,10%用父亲的经历,剩余的90%是韩二自己的经历,总体算来还尚能算是韩寒作品。但如果10%用自己的经历,90%用父亲的经历,韩寒还说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算不算虚假宣传?)

“标准B:自己作品里写的话,应该记得,起码新书发布时,顶多和自己写这段时相隔几个月,应该记得。

材料:韩寒视频中记不住《就这样漂来漂去》中的一句话。

结果:韩寒的《就这样漂来漂去》是别人写的。(补充判断:文笔和他之前之后那些作品挺一致,所以都是他老爸写的)

这个逻辑当然也非常粗糙。比如为什么自己写的就一定不会忘。但是我们姑且承认这个逻辑。现在把这两个质疑称作疑点A和疑点B。虽然单个疑点都很弱,但我们把两个加起来,不就变强了么?如果我们找出几十个、几百个疑点,不就很强了吗?现在我们至少找了四位数的质疑,要是你都回答不了,韩寒不就铁定是别人代笔了吗?所以我们只要努力地再从材料中挖,再多翻几本书,多看几个视频,就能弄出更多的质疑,这如意算盘啪啪的。

(活龙评:破桥简直就是在伪造“材料”了。在原始的视频材料里面,韩寒仅仅是“记不住”那段话吗?被破桥请去喝茶的信息如下:

在谈到书中具体文字内容时韩寒在视频中 16 分 12 秒用“这不是我写的”,“这个完全不是我写的”,“特别不是我的话”三句话表示那段话不是他写的,他也不会那么写。就算韩寒确实忘记了他写过那段话,“这不是我写的”表示他忘了,“这个完全不是我写的”表示他真忘了,“特别不是我的话”是表示自己忘了会不会写那段话吗?如果连“会不会”也忘了,采访前是不是有人请他喝了没加葱花和香菜的孟婆汤,连智商、情商以及所有商都一块清零了?)

2. “标准C:因为你引用了一本原著的精彩段落或对其评论,所以你必然熟读这本原著。

标准C的逆否命题:如果你不熟读一本原著,你就不能引用这本原著里的精彩段落或对其评论。”

(活龙评:破桥又在忽悠人,标准 C 应该是:“因为你引用了一本原著的精彩段落或对其评论,所以你必然读过这本原著或者其缩略本、引文本或者其他相关材料。韩寒在视频是咋说的?他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儒学,我也没看过四大名著,没看过《红楼梦》。)

破桥命题:“韩寒作为一个行文造句都不通顺,镜头前说话都不会说的小学文化水平的初中生文盲,十三年来,周旋于老师、同学、编辑、媒体记者、读者之间,并一本接一本的让父亲代笔出书。这些人很多和他朝夕相处,居然没有怀疑,没有发现他是个骗子,或者都被收买了。至于韩仁均,能力更大,他不但会把十几年写作的文风换掉,切换成中学生的文风,抹平了代沟,出版无数本青春小说,写了无数时政博客,引发几百万80后读者的共鸣。这还不奇怪,奇怪的是,在小心谨慎地行骗13年以后,这个骗子,没有被编辑发现,没有被朋友发现,没有被读者发现,没有被记者发现,而是被一个千里之外整天枯坐在电脑前的宅男,慧眼发现了!列出几百条疑点呢!”

(活龙评:破桥是不是太高估韩家父子的道德水平了?是不是太低估韩仁均的写作能力了?是不是太高估“老师、同学、编辑、媒体记者”管“闲事”的意愿了?是不是太高估韩粉的智商了?是不是太低估我这种人的智商了?破桥是不是太能制造“逻辑陷阱”了?!)

3. “标准D:你记不住你的考试经历,所以你是代考的。 标准D的逆否命题:如果你不是代考的,你就能记住自己的考试经历。”

(活龙评:又是破桥式“逻辑陷阱”。韩家父子记不住、记不准没有关系。人脑又不是硬盘,哪能所有的东西都能保存。同为人类的我们还能忍心能责怪你们吗?但是,你们“记忆”的前后矛盾以及你们的说法与别人记忆的冲突,这些你们能不能解释一下?上文说到,人脑又不是硬盘,我们总不能把这些矛盾和冲突放分别保存在D盘和E盘又不影响操作系统吧?比如:韩大说《三重门》是在 1999 年 4 月份写完的,可是郏宗培代表上海文艺出版社说《三重门》在 1999年的 3 月底时已经全文审稿完两个月了,但是韩寒的证人同学又说1999年6月时还没有写完。咋回事?到底谁记错了?)

4. “标准E:凡是不脏乱的手稿,都是伪造的。”

(活龙评:破桥又要骗人,又要“控制信息”。这个标准 E 应该改成“凡是没有宣称写作素养和能力的人的整洁手稿,都是伪造的。”关于这点,韩寒现在已经为我们准备的证据有两条:韩寒30岁时《写给张国荣》(版本2),还有给石述思发的微博私信。破桥找到的整洁手稿有: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莫扎特的乐谱、鲁迅的《阿Q正传》、《日记》和胡适的手稿。破桥也真好意思把韩寒跟这四位勤奋的作家、作曲家相提并论。韩寒的手稿当然也可以很干净,但是他像老舍、莫扎特、鲁迅和胡适一样博学多才、勤奋努力吗?——就比如老舍在1936年时年37岁写出《骆驼祥子》时已经学习、教书、创作了28年,1998 年才16岁上了不到10年学校、高一七门功课统统不及格的韩寒能跟37岁的老舍相提并论,破桥也真会给韩寒脸上贴金!

破桥要想找老舍的手稿,也得找他27岁时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的手稿吧?老舍14岁时考上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1924年先后担任京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22岁开始学习英语,25岁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汉语讲师,教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27岁时才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5. “标准E(!!):韩寒《求医》一文中的病人病症表现应当和实际病症一致。”

(活龙评:破桥继续忽悠意志力不强的读者。我帮他把这条改为:韩寒《求医》一文是根据疥疮治疗的亲身经历写出,因此他在文中描述的病人病症应当和疥疮的一般病症基本一致。”)

“判断1.由于《求医》中的病人全身痒,所以他得的是肝炎。”

判断2.根据标准E,文章中写的是肝炎症状,因为韩仁均得的是乙肝,所以这篇乙肝症状的文章是韩仁均写的。

(活龙评:我做如下修改:判断1. 由于《求医》中的病人全身痒、痒处不确定,所以肯定不是疥疮造成的痒

判断2. 根据标准E,文章中写的是症状与肝炎更像,因为韩仁均得的是乙肝,所以这篇乙肝症状的文章很可能是韩仁均写的。)

6. “诉诸生活差异”,我完全赞同。算命的鬼把戏就可以用这一理论利器来破解。在这部分中,破桥没有像在以上部分那样提出“标准”,故我没有评论。

7. “诉诸权威”,我也完全赞同。我同样看重证据,不管谁在说话。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没有评论,理由同上。

 

 

No Responses

  1. […] 雪兄推荐的这篇雄文我看了,了解了作者的意思,我也专门在《四评》里面做了回应。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