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后四十回
同志们,后四十回尽管去读,不要有心理障碍!
要 看现在什么书比较火,不一定要去看各个报纸、杂志或者书店里面的排行榜——看看大街小巷的盗版书摊上摆出来的书就能知道个大概了。盗版书摊上摆出来的书绝 对是读者最最欢迎的书。在我家楼下不远的一个小店门口,有个人每天傍晚都会出这样一个盗版书摊。在那里,能看见《红楼梦》的身影。甚至有一本重新出版的 《红楼梦》小人书,只不过这新版的把原来数个独立单页的内容集中在了一大张纸上,于是变成了一本很大的书。
北京电视台运作的“红楼梦中人”选出了黛玉和宝钗的人选,但在我看来她们两个好像弄颠倒了,简直有点匪夷所思——从她们的脸部特征来看,北京电视台版的“黛玉”居然像李晓旭一样强壮,“宝钗”居然像姚笛一样瘦弱!
时代不一样了,八七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可以拍三年半的时间,这零七版最多一年的时间。八七版的演员可以像上个大学那样,慢慢来;零七版的只能像上个短期进修班那样,短平快。
这个选秀活动也不说它一无是处。比如,活动的一个正面作用是,原来对《红楼梦》小说根本不感兴趣的人也拿起了小说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了。不管怎么样,这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次普及运动。
凡 是读《红楼梦》的人都有一个“心结”——后四十回。对于有些人,读还是不读都成了一个问题,有些人根本不屑一读。我的第一本《红楼梦》是在火车站候车室里 面的书摊上买的,当时一起买的好像还有《水浒传》。时间是1992年,在黑龙江和四川老家之间的路上。我是一个比较驽钝的人,当时只记得《红楼梦》小说读 到后面结束得比较快,死的死、出家地出家,“白茫茫一片”很干净,但没看出这“高鹗”和“曹雪芹”作品之间的不妥之处。后来受到“红学家”们对于“后四十 回不好”的心理暗示,每次读《红楼梦》从第八十一回开始也总“觉得不好”。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与前八十回比起来,后四十回读起来比较“死”,没有原来那么 “爽”了。可是后四十回里面还是有很多地方写的非常精彩,比如李十儿、五儿部分,还有宝玉再回梦境的部分,我感觉这还应该是前八十回作者的手笔。
不久之前,我到网上搜索这方面的信息和观点,找到一个我觉得比较“通”的解释。这个解释实际也是程伟元和高鹗在“整理出版”一百二十回本里面说的话,大致的意思就是程高二人不过是搜来了当时流传下来的曹雪芹的后四十回与当时流行的前八十回合二为一成了现在的通行本。
在 我想来,《红楼梦》如此高深、庞大、盘根错节的小说,由另外一个人凭空去续(有人说应该是“补”;“续”乃完整小说之后的东西才能叫“续”)完全不可能。 那这后四十回到底怎么回事呢?我觉得,它还是出自曹雪芹的手笔,因为即使这部分比前八十回差上很多很多,除了曹雪芹以外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得出来!
这 样解释似乎符合我的逻辑思维,或者说更合我的意。《红楼梦》这部长篇巨著,写作起来自然是十分艰苦的,作者创作的时候生活又是那么穷困潦倒,这是双重的 “不容易”。作者写书,自然是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定是想让它好,而且是锲而不舍地让它好上加好。这样以来就要改来改去,反复斟酌,这大概也是《红楼 梦》版本较多的一个原因。《红楼梦》里面也提到了小说众多的名字,可否想象一下每一个名字都是当时作者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升级”版本呢?
这样想似乎合理——
曹雪芹《红楼梦》小说的初稿早已完成,只是还没有确定“出版”级的终稿。天不随人愿,作者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撒手人寰,抛下未定稿的作品而去,仅留下了半成品的《红楼梦》。这现在的后四十回则是未经作者修改、润色、定稿的东西。
或者,曹雪芹确实已经完成了《红楼梦》的终稿,但不幸丢失了其中的后四十回。于是书商程伟元找来“测试版”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找来文人高鹗把它跟定稿的前八十回合在了一起。
我 们可爱的曹雪芹作是一名作家,他也会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不能期望他一开始就能达到定稿《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水平。而且,众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家,虎头 蛇尾的作品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如果曹雪芹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也可以原谅。但我宁愿相信,他只是没有时间去修改那后四十回。
至 于半成品的后四十回中那么多与前面部分“不兼容”之处,可以这样解释。曹雪芹写小说不大可能一回一回地顺着写下去,只能是根据故事的发展,想到哪里就去写 哪里或者修改哪里,甚至是用“跳跃”的方式去做这些事情。同时他的创作思想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写着写着想起来要改,但又没全部修改完成,于是留下了众多前 后不一的地方。另外,前后不一的情况在前八十回也不罕见吧?
不管如何解释,有一点我坚信:后四十回即使没有前面八十回那么精彩,也只能出自曹雪芹之手,即使这较“嫩”的笔法水平也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能够达到,或者说没有第二个人有这个较“嫩”的能力把曹雪芹写的故事给补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