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阅读笔记
◎上学时,尽管也是”读书”,但实际上不过是为了以后读书做做准备而已。――如果后来确实想读到话。
◎ 人至少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另一个是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丰富固然好,但似不能以牺牲精神世界的丰富为代价。――但人的追求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两个世界都要丰富。
◎ 读书时,我翻过一页,书中一年半过去了。上帝另起一段写他的文章时,他笔下的我已经死了。――历史长河中,一切都是一瞬间,人是多么多渺小。
◎ 一天看到网上一个外国人在读完一部分《红楼梦》后写下的感想。他所读的翻译版据他说非常忠实于原文。这似乎是很大的表扬,但他实际上想说的是:硬着头皮看完了一本之后,实在找不到理由再继续痛苦下去了。于是他建议那些想想看这本书的人三思而后行,先读一部分看看,了解一下自己到底能不能看下去。当然,他说话时的听众是母语非中文的人。
外国人看英文版的《红楼梦》?省省吧。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在想,这种版本的红楼是不是应该配上一套相同厚度的注释呢?不要说《红楼梦》英文版,即使是中文版的红楼梦,中国读者尚且需要十分熟悉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政治才有可能看懂。
我真难以想象怎么可能把《红楼梦》 翻译成英语。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是那么的言不由衷、闪烁其辞、遮遮掩掩,到处都是伏笔、陷阱。凡是翻译不出来的都是原著的精华部分。翻译的结果只能是很像《红楼梦》,但绝对不是《红楼梦》。
外国人,不读《红楼梦》也罢,读了徒添烦恼,毫无乐趣。
◎ 难道我不够老,不够世故,不够聪明吗?多少年后,我又读了红楼梦,但还是写不出什么供人阅读并增长见识东西出来。难道我只对红楼梦的语言和故事本身感兴趣?是的,我只觉得它的语言造诣是我读过的其他文学作品无法匹敌的。
◎ 在红楼梦中,我能读到十分熟悉的语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北方方言。但是,我在纳闷:书中的一些方言词汇和说法为什么会跟东北方言那么相像?这些我感到十分熟悉的话语东北人仍然在说。不知道是北方的方言体现在了小说里,还是方言受到了小说的影响。我觉得前者更像是真的,尽管据说红楼梦等小说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我举一个最为景点的例子--”嗑了一地瓜子皮”。这是说嗑瓜子,瓜子皮散落一地。这是东北人聚会(比如学校的联欢会、单位的联谊会等等)结束之后常见到地面。
◎ 在那样一个时代,男女相爱,双方当事人做不了主,要听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还好,现在是反过来的――只要父母确实没有站得住脚的反对理由。
◎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红楼梦》时,会提出一个”能不能读下去”的问题。在我看来,要是内心颇不宁静,能读下去、读进去会很难。书中所描述的世界同现在的人所熟悉的环境大相径庭,几乎毫无共同之处可言。看不下去的原因很简单:我对书里面所描述的世界根本不感兴趣。现在的人,要做的事情很多,实在太忙:忙于考试,忙于生计,为金钱、财富、地位和权力殚精竭虑,被爱情冲晕了头脑;或者忙于发呆,不知在想什么,这样其实也可以很忙,”无事忙”。总之,想看未看或者根本就不想看的原因可以列出很长的一页。
想好好看本书的人很多,但是真能像我一样看住的人好像不是很多。有几个人能像我这样呢?鄙人爱静胜过爱动,下班后和周末常常把自己闷排骨汤一般在关在小屋子里过着非一般”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虽然很闷,但自有它的好处:你不是想看书吗?买一大堆,看吧。
我是很喜欢读书的,当学生的时候光顾着好好学习了,没时间看书。在中文的书中,我喜欢看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书。流行的书我几乎都看不来,它们大都像快餐一样:好吃,但是当饭不行。因为我的心情比较安静,所以我想看那些需要功夫才能看的书。《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读着它可以让我融入到故事当中,坐看人生起伏,品读人物命运,为他们的遭遇感伤不已。
也许,我真的应该学着”高人” 那样,把头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分开来读,或者干脆不读后四十回,免得让后四十回的故事影响了自己对头八十回故事的理解。
◎ 在选择人生伴侣时,最理想的对象莫过于跟自己人生态度、生活态度、价值观、世界观都一致的那么一个人。简单点说就是,”既是同志又是爱人”的婚姻是最理想的了。